1.jpg

 

 

極端氣候

 

作者:江郎財進

 

氣候變遷吐極端   二氧化碳冒天翻

工廠排放難抑制   人性享樂喜婪貪

自然反撲因果報   暖化惡夢現世還

北極冰封消失迫   海水升騰淹港灣

雷擊雨攻降風暴   花殘葉落敗流川

排管箱涵塞石礫   溢滿機場堵旅團

班機延誤歎無奈   國門丟臉唾面觀

亡羊補牢儘口沫   千呼萬喚何年安

 

 

2.jpg

 

【附錄:相關新聞報導及評論】

 

桃機大淹水  癱瘓10小時

昨天一場持續兩小時的豪雨,竟然讓台灣國家門面桃園機場裡裡外外都淹水,整整癱瘓了十小時!

這場天災從早上八點四十四分揭開序幕,受到鋒面南下影響,大屯山鞍部中華電信線路遭到雷擊,影響大屯山助航台的北部地區無線電通訊,飛航服務總台立即採取加大航機隔離措施,暫停桃園及松山機場航機起飛,同時啟用備援系統,九時二分順利切換使用總台數微波數位線路,航管作業恢復正常,受影響班機為桃園機場十架、松山機場一架。

雷擊之後,則是雨攻。九點半後的兩小時內,埔心、蘆竹和觀音三地落下近一百六十毫米暴雨,導致桃園機場周遭大淹水。國道進入桃園機場的航站南路車行地下道淹水將近五米,有如一座游泳池,車流回堵至少五公里,數千名旅客塞在路上。

機場公司透過各種方式緊急通知旅客改走竹圍台四線方向進入機場,不少旅客因不熟悉路線,被導航帶回原處,急得直跳腳。改走台四線的車輛,也因為車流瞬間湧入,加上大雨影響視線,比平常多磨了近兩小時才抵達機場。

航廈停電  逾3萬旅客受困

但是新建的機場二期航廈此時也因為發電機泡水停電,備用發電機同樣無法啟動,無法提供緊急電源,第二航廈漆黑一片,報到系統無法使用,出境旅客只能擠在出境大廳苦苦等候;由於行李輸送帶也因斷電停擺,入境旅客同樣領不到托運行李,也只能枯等,有旅客竟等了五個小時還拿不到行李,現場一團亂。

總計昨天超過兩百架次國際班機受影響,逾三萬名入出境旅客受困機場,人人滿臉疲憊,氣到大罵:「國門應變作為如此不堪,真丟臉!」

機場工程人員認為淹水原因是大雨造成埔心溪水位高過桃園機場排水箱涵,積水無法排出,回流桃園機場地下道及第一、二航廈地下室。第二航廈美食街有如一條小河,部分停在地下室車輛也被水淹。

為避免行李越積越多,昨下午四點降落第二航廈入境班機的行李由一期航廈入境,旅客由航空公司帶往第一航廈領取,不願等候的旅客先登記資料,由航空公司以後送方式處理。

全力搶救  最快今恢復營運

第二航廈停電期間,出境安檢線及移民署證照查驗都改為人工,移民署更是幾乎全體總動員,包括辦公室人員、大隊長都親上火線。截至晚間六點為止,以人工查驗疏散出境旅客約九百人,入境約兩千五百人,通報緊急列管入出境對象有十六人全數攔截,還查獲一名國人入境留置對象。

機場公司表示,有兩處變電站因為淹水,現在還在抽水中,要等抽水完畢後才能緊急供電。目前第二航廈入境大廳只有緊急照明,空調尚未恢復,其他大致都已恢復。地下室美食街積水已經排除,最快今天恢復營運。

交通部長賀陳旦昨晚十點抵達桃機,他強調將派專人清查旅客、美食街與停車場的直接與間接損失,建立理賠管道,優先處理。今天早上則將與專家共同檢視淹水原因,日後再做行政處置。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記者朱沛雄、姚介修、甘芝萁/綜合報導/2016.06.03

 

全球氣候走極端  歐洲暴雨成災  北海道可能再降6月雪

地球極端氣候加劇,日本北海道去年6月首次降下「六月雪」,日本氣象協會於531日發布「21世紀最強6月寒流」來襲消息,指北海道可能再次出現「六月雪」奇景。另外,歐洲部分地區近日也頻現惡劣天候,雷電交加,暴雨成災。

去年65日,北海道因寒流影響,各地氣溫驟降到10度以下,部分地區出現相當於4月下旬的低溫並陸續降雪,創下當地氣象觀測首見的「六月雪」紀錄。

日本氣象協會網站報導,近年來最強6月寒流於531日入夜來襲,此波寒流影響時間可能較長,主要影響範圍集中在北海道。

報導說,北海道氣溫可能降至零度以下,東京氣溫也可能降到14度,從關東到九州溫度都會下降,最低溫將落在2日及3日。

另外,歐洲部分地區近日豪雨成災,比利時氣象局在531日表示,法國和比利時邊界過去短短24小時內就降下約45天的驚人雨量。在巴黎舉行的法網公開賽連兩天賽程受豪雨影響。

巴黎塞納河水暴漲,淹沒步道,法多處城鎮淪為水鄉澤國,淹水高達1公尺,全國80多條道路因積水封閉。中部薩蘭1座監獄更因豪雨緊急疏散400名囚犯。德國則傳出有4人因豪雨喪命,德國西部1場兒童足球賽快結束時發生雷擊意外,計有35人遭閃電擊中受傷。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2016.06.02

 

10萬年來首次  英教授預測:北極冰層今年消失

近年全球氣候暖化,北極冰層面積不斷縮小,有外媒報導指出,英國劍橋大學一名教授利用現有的數據預測,北極冰層很可能在今年或明年消失,一旦這項預測成真,將會是北極圈中央10萬年來第一次完全沒有冰層。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瓦德漢斯(Peter Wadhams)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提供的數據分析,過去30年,北極的冰層面積平均為1270萬平方公里。但今年61日,北極冰層降到1110萬平方公里,比平均值少了160萬平方公里,大約是6個英國的面積。瓦德漢斯認為北極冰蓋層在今年9月冰層面積將少於100萬平方公里,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一旦預測成真,將創下北極在10萬至12萬年來首次無冰的紀錄,瓦德漢斯更說,就算今年冰層沒有完全消失,也將會低於1百萬平方公里。但長期研究北極氣候的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教授珍妮弗( Jennifer Francis)則抱持懷疑態度,她認為北極無冰並不會在今年發生,但有可能在2030年和2050年之間發生。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6.06.07

 

天災應變  快建構防治救災網絡

夏季氣溫飆高,才進入6月,台北就觀測到38.7度的高溫,這不僅是台北今年的新高溫,更是台北觀測站自1897年設站以來6月的最高溫,打破百年紀錄。也因為高溫,用電量大增,供電狀況亮起「紅燈」,更差點亮起代表限電準備的「黑燈」,而才隔一天,桃園就豪雨不斷,國際機場更發生30幾年來最嚴重的淹水災情,導致停電、航班大亂,不僅台灣國際形象大傷,機場停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計算。

基本上,由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候變化,未來只會更為頻繁,而其造成的損失也將更為巨大。根據研究機構的分析,氣候變遷對世界所造成的衝擊持續增加,尤其是水、旱災。未來若全球均溫持續上升,每年可能增加300萬受淹水之苦的居民;中緯區以及低緯半乾燥區的乾旱將變得明顯,森林火災頻率上升。而乾燥使得土壤退化,農作物、牲畜產量都因此下降,將產生缺糧危機。更需注意的是,熱浪變得更嚴重,對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尤其造成威脅。水災則使得傳染病、呼吸道疾病、皮膚病的感染風險增加,未來醫療負擔將更為沈重。

以國內而言,統計資料指出,僅2013年我國因颱風洪水災害造成的一級產業損失約24億元,對應的公設復健及搶修金額約74億元,總和已近百億,這尚不包括民眾生命財產損失及直接設施損失;若擴大為2011-2013年,一級產業災損及公設復健搶修金額則高達266億元,平均每次重大災害公帑損耗約27億元;若2011-2020年以等同於2001-2010年氣候災害發生次數來計算(約80次),農損及復舊經費將高達2,160億元,這尚未計入如莫拉克風災等極端受災情境。

如果颱風豪雨下在二級或三級產業集中地區,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將難以收拾。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基本上台北市區域排水系統設計可承受25年重現期強度之降雨量,若以較極端的500年重現期情境做推算基礎,海拔50公尺以下區域推估約有一半面積淹水深度超過0.5公尺。

模擬發現,從25年重現期降雨至500年降雨重現期0.5公尺以上淹水範圍,以中山區及內湖區可能的影響潛勢最大,受災人數及企業總部受損將很驚人。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災害預警與重建系統、資訊整合平台,與全民因應機制等,方有面對未來災害的能耐。

換個角度來看,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是全球性的議題,若台灣能夠在異常氣候預警、河川超限流量預報、面對大型水災之都市因應、受災與救援資訊之整合平台、顧及多元居民之災後重建機制,以及災後都市機能之迅速回復機制等預警與災後重建系統,進而發展出與水共生的工程設計與調節機制上的卓越解決方案,相信有機會拓展出口市場。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思考在防災制度、災害防治管理及相關技術發展方面同時並進。

在防災制度上,除了能橫向整合成全災型的災防管理機制,強化部會及地方間的合作外,各部會也應進行權責範圍內的整體國土規劃,使民眾遠離易致災之地。

在災害防治管理方面,有計畫的發展整合災、害、救之調度邏輯與平台,提升資訊整合與擴散速率,加強對於民眾的風險溝通,提升全民災防意識,並協助企業與民眾進行風險控制與風險財務作為;最後是推動災防產業的發展,伺機拓展全球市場。

綜上,有鑑於過往遭致的各大天然災害,台灣應更有企圖心的建立完整災害防救網絡,深入盤點目前國內防救災體系缺口與未來重點技術發展趨勢,進而掌握當前國內災防技術的核心能耐,強化全民災防意識,朝向成為全球具影響力之經驗與技術輸出之先導國家而努力。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社論/2016.06.07

 

暑災危機鋪天蓋地  全面應變

61日台北飆出38.7度駭人高溫,連續2天創下氣象局台北測站建站110年來當季新高。政府、媒體與民眾在面對高溫肆虐時,只會高喊「熱死了」,最多涉及避免供電不足引發限電危機一項,並未警覺高溫對公共安全、健康生活的威脅,尤其對農業、交通、森林安全的威脅,整個社會顯得非常輕忽。

民眾不了解酷暑成災的可怕,正如同今年1月下大雪時只顧著驚呼、追雪,對「雪災」危害也一無認知,自曝險境,完全不懂得雪地保健與安全防範的重要。最新的《氣象法》版本列舉「災害性天氣」有颱風、洪水等,未見酷熱、酷寒列入,政府也不曾通盤籌畫因應的對策。

並不責怪立委諸公及氣象局對「暑災」反應的慢好幾拍,這現象確實是近10年才顯著化。酷暑成因是熱浪,但國際迄今對熱浪並沒有一致的定義,世界氣象組織(WMO)剛出爐概略的定義「連續5天氣溫高於當地當季歷年均溫5度以上」。台灣則界定超過35度即為高溫天氣;統計顯示,近10年來台北高溫日每年都超過40天,20年前的高溫日不到30天。

世人驚覺酷暑成災可怕,是2003年起歐洲接連發生的致命熱浪。連續多日逼近攝氏40度高溫,僅法國即熱死15000人,西歐國家總計熱死7萬人,死者幾乎都是住在沒有空調設備的獨居老人。之後的統計發現,2003年起10年頻發的酷暑,溫度比上世紀最後10年同期均溫高出2.3度;而422日全球領袖簽署的巴黎氣候新協議若能順利達陣,不過是控制地球升溫不超過1.5度。

面對酷暑熱死大量老弱人口,西歐國家開始應對研究。針對老人避暑方面,法國建立熱浪來襲時老人托育機制,熱浪屬大範圍天氣系統,有預警空間,警報發出後,衛生、消防單位即挨家挨戶訪視老人,或接到托育中心避暑;另外修改建築法規,放寬對珍貴古老建築裝修的限制,規定老人居住房舍一定要有一間空調房。

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也分別訂頒酷暑應對方案,除了老弱照顧,對電力緊張、鐵軌變形、森林火災、農業救助都陸續制訂對策,併同抗旱、節水一併設計,甚至增定建築或道路等基礎設施透水鋪面新工法的規定。WMO統計地球已連續12個月創下月均溫新高,因應暑災的險峻態勢,各國無不繃緊神經。

台灣對酷暑的因應慢半拍,項目也簡化到僅供電一項。經濟部長李世光收回先前拍胸脯「未來2年不會缺電」的保證,改口為「不保證不會缺電」,雖然政策逆轉在新政府屢見不鮮,但也充分暴露出缺電危機迫在眼前,尤其台電備轉容量率愈發往零貼近,氣溫又節節高升,使得民眾對酷暑僅關心會不會停電的單一事務,其餘保健衛生、農業防疫、基礎設施安全皆未觸及。

其實,2012年經建會頒布《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即指出,台灣未來面對的三大衝擊,包括氣溫上升與降雨型態改變、酷寒與酷暑極端天氣事件強度與頻率升高,以及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及西部平原,即已提醒眼前挑戰的嚴峻;可惜這項綱領並未發生實質作用。

包括衛福部等政府部門因應酷暑已有備案,但發動要等氣象局吹哨子,氣溫超過37度進入黃色警戒,展開獨居老人訪視工作。問題是氣象局雖承認熱浪來襲是大範圍天氣系統,有預警空間,但因熱浪並未列入災害性天氣,不會主動吹哨,相關單位只能看溫度計行事。61日下午破38.7度高溫時,據聞只有台北市啟動獨居老人服務,送電風扇給老人消暑。

今後局面只會愈發險峻。印度洋海溫偏高,印度北部上周飆出攝氏51度高溫,禁不起曝曬的路倒老者四處可見;聖嬰後一年通常太平洋高壓強勁,讓台灣面對降雨不足的威脅,事實是5月平均降雨116毫米,約僅是歷年5月降雨均值207毫米的5成多;更壞的消息是,位在夷穆納羅火山的觀測站(Muna loa)剛發表數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407.2ppm,距死限450ppm所剩無幾。溫室效應局面持續惡化,勢必增加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與強度。

不利局面已到應變最後關頭,認識暑災,妥善調適是自救之道。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社論/2016.06.06

 

3.jpg

 

江郎財進重要呼籲:

親愛的格友們!祝大家心靜自然涼!

很多好友的回應留言都被痞客邦當成垃圾廣告隱藏起來,

以致於讓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到訪留言。

救回留言的步驟如下:

登入後,

第一個動作按頁面最上方大頭照旁的「管理後台」,

跳入另一個頁面後再按右上方的「部落格」,

然後在「文章管理」欄下面,按「留言╱引用管理」,

會出現一排訪客留言欄,觀察選擇「顯示所有留言」,

再按一下「這不是廣告留言」,

則被隱藏起來的好友留言才能重見天日。

 

4.jpg  

註:圖照引自媒體,著作權屬原拍攝者所有,特此申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郎財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