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jpg

 

 

冉冉見笑

 

作者:江郎財進

 

冉冉意思稱緩慢,然然矇混台語音;

自自然然府方辯,歡歡喜喜醫者心;

指鹿為馬春聯唱,馮京馬涼文膽昏;

台灣文學暗淡日,賴和天堂淚沾襟。

 

15.jpg

 

16.jpg

 

近日總統府春聯案延燒不止,引起軒然大波。

迄今為止,總統府似乎還沒有改弦易轍的打算,讓網路鄉民、媒體評論、在野黨團繼續冷嘲熱諷,影響蔡政府原本就每下愈況的民調,其情況類似馬政府時期的「馬卡茸」。

對照《賴和全集》與賴和真跡,可以確定的是《賴和全集》裡的「自自冉冉」應為謄打錯誤,賴和真跡原稿詩句應為「自自由由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無疑。

《賴和全集》主編林瑞明(林梵)教授連續兩則「台灣俳句」的神回覆引起各界關注,被解讀者認為林教授是覺得「自自由由」才對。

林瑞明教授寫道,「台灣俳句:馮馬,馮馬皆是姓,京涼涼京水移動,馬涼當馮京。」「台灣文學真有力,一切盡在俳句中...」東華大學華文系系主任須文蔚表示,林瑞明的幽默回應「很神!」,典出「錯把馮京當馬涼」這句慣用語。

須文蔚解釋,馮京是宋人,志操高潔,不懼權貴,忠心耿耿,輔佐四朝,蘇軾《何滿子·寄益州守馮當世》頌之:「見說岷峨悽愴,旋聞江漢澄清。但覺秋來歸夢好,西南自有長城。東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國初平。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後以太子少師致仕。著《潛山文集》二十卷,已佚。

可憐馮京作為歇後語的典故主角,據說某考官在唱名時誤把馮京的名字看成「馬涼」,連呼「馬涼」數次皆無人答應,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該考官自己出了個洋相,一時傳為笑談,後人屢引此事來形容人昏昧不細察而大擺烏龍的情況。

須文蔚說,林瑞明從1970代起,關注台灣文學,是建構台灣文學歷史研究體系的重要學者。近年來,身體不佳,已經從他深愛的教職退休。期待討論此事件者,不要不理性。且政府部門放任此事,以為新聞熱潮一過,就可相安無事。受害者,其實是一群長期認真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引用賴和詩句,本意是彰顯台灣文學之美,然而現在卻先傷賴和,波及瑞明老師,都事與願違?

林瑞明教授第二個俳句,標題為「爭說」,內文寫「原稿辨字苦/三十年間無人聞/賴和一夕紅」,語意顯指當年校對問題,導致「由由」變「冉冉」。該案到此,可說真相大白。

林瑞明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總統府印該春聯前並未徵詢他的意見,事發後也沒來問他,他要在總統府問他意見後,才說出看法。

小弟江郎財進我建議總統府應盡速派人拜訪《賴和全集》主編林瑞明教授,讓林教授說出看法後,順水推舟,從善如流,把錯誤改正,重新列印春聯才是正辦。

然而不幸的是,據媒體報導總統府已經把「自自冉冉」的春聯發放給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做為服務選民的春節禮數,現在看來,我的建議只是「狗吠火車」了。做為一個長期喜歡讀詩寫詩的人,我對於「台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詩句遭受曲解誤用,也只能鬱卒冉冉、徒呼負負了。

 

17.jpg

 

18.jpg

 

賴和簡介

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賴和(1894.05.281943.01.31),原名賴河,台灣彰化人,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1918年,賴和遠渡廈門行醫期間,感受到五四運動的衝擊,深感文學不該是知識貴族的休閒品,由於受到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刺激,返台後致力於推動台灣的新文學運動。1921(大正10)2月,賴和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謀台灣社會、文化之發展,賴和也參與其中、被選為理事,往後更投入講演、《台灣民報》編輯工作,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

19231216日,賴和因投入文化協會的活動,在「治警事件」中第一次入獄,遭到羈押長達20多天,其間寫下了多首詩歌,例如《出獄歸家》寫道:「莽莽乾坤舉目非,此生拼與世相違。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

1924年在張我軍和連雅堂新舊文學論戰中,是主張新文學之健將。1925年以白話文發表第一篇散文〈無題〉和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翌年元旦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為台灣新文學「草創期」和「開展期」之代表作品,自是創作不輟」。

1926年,賴和義務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並且在此開始發表白話小說。前兩篇白話文小說分別為《鬥鬧熱》、《一桿「稱仔」》。此後陸續發表小說二十篇,新、舊詩及雜文隨筆多種。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賴和既擔任已左傾新文協的臨時中央委員,也擔任林獻堂、蔣渭水所組台灣民眾黨的幹事。1930年一月,賴和發表了長篇小說〈蛇先生〉,載於《臺灣民報》二九四號、二九五號、二九六號。1932年,賴和與葉榮鐘、郭秋生等人創辦《南音》雜誌,鼓勵以閩南語寫作文章。1934年張深切、張星建等多位台灣人作家所籌組的「台灣文藝聯盟」成立,賴和被推舉為委員長,並在刊物《台灣文藝》上發表作品。稍後楊逵創立《台灣新文學》,賴和也擔任這份雜誌的編輯,也在上面發表作品。

1936年賴和因為在《台灣新文學》發表10首〈田園雜詩〉遭到當時作家林克夫批評:「賴和先生、守愚先生過去在新詩壇已建立了不少功勞,如今他卻做舊詩,豈不是使了後進新詩人起了動搖麼?」。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28月珍珠港事變當天,賴和再度被拘捕入獄,約50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當時日本憲警違反常例,一直不告訴他被逮捕的理由。這次入獄事件對賴和的身心打擊甚大,後因病重出獄。1943131日逝世,享年50歲。

賴和一生創作的作品,大都是殖民地的抗議文學,主題多為「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被屈辱的人民」、「弱者的奮鬥」。主要知名小說有《一桿「稱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而其他出色的作品有新詩〈流離曲〉、〈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南國哀歌〉、〈種田人〉、〈可憐的乞婦〉、〈農民謠〉、〈農民嘆〉、〈冬到新穀收〉等作品。詩人向陽認為:賴和那些關懷中下階級的詩作,充滿了左翼作家的悲憫;而詩的語言則雜揉了台灣話文、中文和日式漢文,生動地表現了殖民地作家的後殖民語言風格。其詩作〈南國哀歌〉是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的手法,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被譽為『台灣文學之父』」;而《南國哀歌》則是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不過他也創作許多描繪山川景緻和以聖賢為職志的漢詩。他本人也深受傳統儒學影響,對儒學前途十分關注。

作品有《賴和全集》,林瑞明主編,台北前衛出版社。

 

19.jpg  

註:圖照引自媒體,著作權屬原拍攝者所有,特此申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郎財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5) 人氣()